如今,企業真正的內功,已成為平庸公司和偉大企業的分水嶺,它能推導出浪潮過后誰在裸泳。面對當前如此激烈的競爭,增長成了企業的核心重點和難點。但只看營收就可以了嗎?
有一家企業今年增長超過30%,覺得非常不錯。但當實際打開這家企業的增長地圖會發現許多問題:
6條產品線中,有4條產品線同比在下滑;
接近一半的區域沒有完成目標;
10個大客戶中,8個大客戶業績在萎縮。
我們會發現,僅看增長數據,缺乏抽絲剝繭地分析,顯然是不夠的。背后暴露出的問題之一,就是差距分析做得不到位。而這終將導致一種結果——丟失增長的機會。
今天,我們來聊一聊“差距分析”。
差距分析,BLM的敲門磚
說到差距分析,不得不提及戰略規劃方法論——BLM模型。
業務領先模型BLM(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),起源于哈佛商學院的戰略理論研究,是一套完整的戰略規劃方法論。
后來被IBM發揚光大,它在轉型關鍵時期,完成了對BLM模型的導入和創新,從此,BLM模型成為IBM中高層,用于戰略制定與執行的重點方法論。
2005年,華為斥巨資引入BLM模型,經過多年的應用,將其演化成了公司戰略規劃和落地的主要方法與流程,也因此被眾多中國科技企業所認識和借鑒。
其中,差距分析,是BLM的起點。
差距分析,就是找出目標和目前所處位置現實狀態之間的差距,以此來激發團隊的緊迫感,從而啟動新的戰略規劃。
在BLM模型中,差距分析一般分為業績差距和機會差距。
業績差距,是指企業和自己內部設定的既定目標進行比較,描述的是一種可量化的差距。
機會差距,則是指現有結果和可能實現結果之間的差距,這種差距需要通過市場洞察得知。
舉個例子,假設我們所在行業的市場空間是100億,我們企業占10%的市場份額;如果我們僅僅盯著這10%的蛋糕,就會很滿足。機會差距分析要求我們,不是盯著自己的10%,而是盯著沒有拿到的90%。
那么,差距從何而來,如何將差距暴露出來?企業可以結合“四比法”,看清自己的差距:
你的目標完成了嗎?(與目標的差距)
你跑贏大盤了嗎?(與行業平均水平增速的差距)
你超過行業標桿了嗎?(與標桿的差距)
你是否因為沒達到客戶期望錯失了機會?(與目標市場客戶期望的差距)
通過對比,我們不難發現:
完成了業績目標,且跑贏了大盤,才是貨真價實的高增長;
完成了業績目標,但是跑輸了大盤,只是孤芳自賞;
沒完成業績目標,但是跑贏了大盤,也是難能可貴;
沒完成業績目標,還跑輸了大盤,需要好好反思,亟需戰略變革。
差距就是機會
在做差距分析時,一般要遵循以下3點:
一、直面差距,把差距當作機會
一些企業會把差距分析變成成績匯報。
例如,在開企業經營分析會時,即使目標完成了70%,一些高管也會將匯報重點,聚焦在那些完成得好的地方,選擇性地把亮點和成績講給領導聽,自動忽略那些做得差的。
然而,企業要敢于自我批評,敢于暴露差距,差距就是機會。
此前,任正非先生曾讓EMT(經營高管團隊)的成員分析他的問題,然后總結成“任正非10宗罪”,面向企業內部全體十幾萬員工,帶頭培養企業的自我批評精神。
因此,在做差異分析時,首先就是要調整心態。企業管理者要營造一個開放的氛圍,讓大家暢所欲言,大膽地說出自己的不足、說出兄弟部門的不足。
只有直面差距,不藏著掖著,把差距當作機會,才能對差距進行抽絲剝繭式地分析。
二、分析差距,解剖麻雀找歸因
還有一些企業做差距分析時,“蜻蜓點水,溫柔按摩”,沒有深入問題的核心,因此看不到業務的本質。
什么是本質?本質就是你抓住了事物的核心,并且可以實際地解決問題。
比如,汽車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駛,表象是一個鐵殼子裝4個輪子,它就可以在路面行駛。而本質是通過發動機把化石燃料/電能轉換成動能,動能驅動變速器,帶動四個輪子轉動,汽車才能夠前進。
在企業管理中,差距分析就是要找本質,常見的方法有:解剖麻雀、5WHY根因分析法等。
“解剖麻雀”要求我們在差距分析中深入實際,認真進行調查研究,通過對個別地方、個別單位、個別典型的科學剖析,求得對普遍情況的真正了解,和對一般規律的正確認識。
舉個例子,公司華南區Q3業績不達標,完成預期的85%,有15%沒達成。我們就可以通過“解剖麻雀”找原因:
華南區的廣西、廣東、福建三省,哪個省沒有完成?
廣東省沒有完成,原因是深圳市拖了后腿。那為什么深圳沒有完成?哪一部分業務沒完成?
發現深圳業務沒完成,是丟了一個光纖寬帶的大標,為什么會丟?
原因是測試部派了一個新員工,出了差錯,客戶不給第二次機會了。
為了防止這類問題再次出現,下一步管理動作怎么改進?
是否可以在之后全國重大項目投標技術測試中,要求必須指派專業選手、用組織力量去搞定,確保所有的技術標的測試都是第一名?
……
5WHY根因分析法也是同樣的道理,聚焦問題,多問為什么,直到找到關鍵人,關鍵事為止。
找根因的時候,還要掌握兩個原則:
第一個原則是關鍵少數,就是找到關鍵原因;
第二個原則歸因于內,避免各部門踢皮球的情況出現。
當這些問題都解決之后,我們要能夠復制,能推廣,能解決真正的問題,如果說今天深圳測試沒做好,明天廣州同樣問題又出現,毫無疑問差距分析做得不到位。
三、判斷標準,客戶滿意度
在消費者主權時代,許多企業都知道要以客戶為中心,一項措施是否有效的判斷標準,同樣是圍繞客戶展開,最終結果是讓客戶買單和滿意。
這時候,市場一線員工的意見尤為關鍵,他們是最貼近客戶的一群人,因此他們提的差距,對企業各個部門提的訴求,是在代表客戶發聲,是最寶貴的。
比如,標桿公司有一個“紅字粗體郵件”,就是把沒有滿足的需求,字體加粗放大,點對點發送,并求助對應的人。這類市場差距問題會被格外重視,也能更好地解決客戶問題。
再如,前三季度產品銷量不好,銷售說產品不好賣,客戶要求超低價。那么問題來了,為什么同樣的產品,客戶要最低價的時候,競爭對手敢接這個單,而你不敢呢?
很明顯,是成本太高了。當我們把問題聚焦在降本上,當把成本做到比競爭對手低20%,再有價格戰的時候,情況自然就不一樣了?蛻舾兄降,就是用“超低價”買到了合適的產品。
在這個難以預測、加速變化的烏卡時代(VUCA),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如何在一個風云變幻的世界保持高增長,抑或更好地“活下去”,考驗著企業每一步的思與行。這時候,企業必須緊隨市場動態變化,及時調整自身的戰略規劃。
而“差異分析”作為BLM的第一把“鑰匙”,正助力企業撬開增長的大門。
來源:喬諾之聲;作者:王成,喬諾戰略首席專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