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消費者議價能力相對較強的當下,面對產品創新不足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,市場給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一些企業會通過不斷打造新品,豐富產品矩陣的方式,希望其中能冒出幾款爆品,來提升整體營收。但最后的結果往往不盡人意,人力、財力成本投入不少,最后客戶卻不買賬。
這個時候很多人會抱怨:競爭對手太強,客戶都流失了。如果我們的成本/價格/性能更有優勢,業績一定沒問題。
但,真的是這樣嗎?
我們在和誰競爭?
說起競爭分析,就不得不提到管理學大師邁克爾·波特,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經典理論——五力模型。即使到今天,依舊不過時。
波特認為,企業競爭,并不只是跟同行競爭,而是有五種力量,在影響著產業的吸引力以及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決策。
這五種力量分別是供應商的議價能力、購買者的議價能力、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、替代品的替代能力、行業內競爭者的競爭能力。
·供應商的議價能力
店大欺客,客大欺店,是商業世界的永恒真理。如果一家公司的上游供應商議價能力很強,那么這家公司就處在一個很不利的地位,利潤也會非常薄。
比如,在新能源汽車領域,動力電池已經占到了硬件成本的40%。當下市場,由于動力電池非常稀缺,在經濟學中是典型的供不應求,因此上游動力電池企業有很強的話語權,具有非常強的議價能力。
這就導致下游車企處于被動,利潤很薄。比如蔚來的豪華汽車,毛利僅15%。而動力電池企業,毛利都在25%以上,最典型的就是寧德時代,市值一度超過萬億。
·購買者的議價能力
當買方的采購量很大,然后產業競爭又很激烈,買方就可能產生一定的控制權。比如,在手機產業鏈中,蘋果公司屬于購買者,但是它有很強的議價能力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買方直接入場,成為直接競爭對手,這完全是有可能的。
比如,蒙牛、伊利等企業直接收購上游農場,打通上下游的壁壘,拓寬企業護城河,某種程度上也提高了行業的進入門檻。
·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
任何一個行業,只要有利可圖,就不乏挑戰者。這些挑戰者在給行業帶來新生產能力、新資源的同時,也對原有的市場玩家造成一定的威脅。
最早汽車行業是燃油車的天下,如今也涌現出越來越多互聯網新玩家。比如小米的雷軍,近兩年也入局新能源汽車了,不過造車向來是燒錢項目,至于雷軍能不能創造出汽車界的“小米”,還有待觀察。
·替代品的替代能力
兩個處于不同行業中的企業,可能會由于所生產的產品是互為替代品,從而在它們之間產生相互競爭行為,這種源自于替代品的競爭,會以各種形式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。
比如,不管是燃油車也好,新能源車也罷,都有許多替代品,包括小鵬的飛行汽車、公交車、地鐵、高鐵等等,都是汽車在不同場景下的替代品。
·行業內競爭者的競爭能力
在很多行業中,企業相互之間的利益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,企業的目標就是超過競爭對手。這個過程中,必然會產生沖突與對抗,于是成了企業之間的競爭。
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,常常表現在價格、廣告、產品介紹、售后服務等方面,其競爭強度與許多因素有關。
認真分析這些作用力的強弱,將有助于公司制定相應的競爭戰略,獲得有利的市場地位。
結合以上五力模型,從整個產業鏈去看競爭格局,可以更清晰自身處于什么位置,面臨哪些對手。
除考慮波特五力模型外,在做競爭管理時,還要避免“灰犀!焙汀昂谔禊Z”。
“灰犀!,一般指那些經常被提示,卻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的大概率風險事件。
灰犀牛體積很龐大、很笨重,步伐很緩慢,看似離我們很遠沒有威脅,我們也對它沒有產生警惕,一旦它接近你,可能就是災難性地打擊。
“黑天鵝”,一般指那些出乎意料發生的小概率風險事件。
為了避免“黑天鵝”,標桿企業會通過戰略規劃部,以及各層專業組織,洞察全球有哪些小而美的公司,它們有哪些黑科技?會不會顛覆產業?會不會影響現有產品的競爭力?并且及時采取應對措施,規避風險。
競爭態勢是動態的,只有從各個維度管理,從同行競爭,到買方賣方,再到潛在進入者和替代者,才能逐步豐富和調整企業戰略,走上正確的道路。
沿著細分市場找對手
競爭管理還有一個原則:一定要在既定的細分市場里去看競爭。
比如華為有許多產品線,無線、芯片、云服務、手機等,不同產品線的競爭對手也不盡相同:
無線與愛立信、諾基亞競爭;
手機終端與蘋果、三星、小米對壘;
云服務與阿里巴巴、亞馬遜同臺競技;
芯片與美國高通等十幾家高科技企業掰手腕……
沿著細分市場找到對手之后,接下來,我們要看這個細分領域誰是領導者,然后快速 “抄作業”,學習其優點,并通過它的優勢再做人群、場景細分,切出蛋糕并超越它。
早些年,智能手機市場三分天下,華為、蘋果、三星統治全世界,其他商家基本上很難搶奪三巨頭的市場,只能吃些“殘羹剩飯”。
但有一家企業在夾縫中,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,它就是非洲手機之王——深圳傳音手機。
根據IDC數據統計,2021年傳音控股在全球手機市場的占有率12.4%,出貨量1.97億部,在全球手機品牌廠商中排名第三;非洲智能機市場的占有率超過40%,排名第一。
傳音手機之所以能在非洲市場站穩腳跟,并成功捕獲當地消費者心智,離不開細致的消費者洞察,具體表現如下:
價格低:非洲人均消費水平不高,傳音手機價格便宜,基本在500元上下;
音量大:當地人喜歡音樂舞蹈,傳音手機就研發出一款“大喇叭”的手機,讓用戶隨意載歌載舞;
多顯卡:傳音手機支持4-5張SIM卡,解決當地通信運營商多,覆蓋信號有限的難題;
手機續航久:傳音手機采用超長待機,充電半小時,通話十幾天;
拍照功能強:傳音手機對非洲人膚色進行研究,開發出適用黑皮膚的美顏相機,解決了當地消費者的拍照苦惱;
……
要想在蘋果、三星等強大的對手面前“虎口奪食”,傳音要把它們的市場進行細分、細分、再細分,從而找到了進攻的方向,這種做法非常值得借鑒和學習。
當然,不管是挑戰者還是守擂者,我們都要看清對手,全方位分析對手的過去、現狀和未來,預判其意圖與路徑。
看清你的對手
1936年,常勝將軍林彪在談“怎么當個好師長”時說道:對于敵情、地形、部隊的情況和社會情況,要經常做到心中有數。要天天摸,天天琢磨,不能間斷。對敵人了如指掌是他制勝的關鍵。
商場如戰場,在市場競爭中,我們同樣要了解對手,了解他的前世今生,然后預判他下一步的動作——明天要做什么,明天要做什么產品。
了解對手,可以從這18個競爭情報要素出發:
利潤、市場份額及變化趨勢、產品系列、新產品上市計劃、核心控制點及商業模式、成本價格、產品質量、市場增長策略、財務安全、供應鏈、產能、生態和合作、投資并購、客戶關系、組織結構、考評與激勵體系、人員特質與文化、問題等等。
那如何獲取這些信息呢?特別是一些敏感類數據,商業機密類信息。
一、全員作戰
首先,組織內部要形成一個共識:信息獲取是全員的事,是無孔不入的事。特別是市場一線的員工,離客戶最近,既要打戰又要向企業內部傳達外部信息。
如果一線兄弟們沒有這些作業和任務,企業就會缺少最核心的數據來源。
當全員都在做數據收集,在日積月累中去偽存真時,組織內部對市場判斷就會越來越專業,能夠看到業務的本質,這為后續突破競爭對手,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二、供應商入手
除了全員參與以外,還可以從供應商入手,拆解產品架構,預判下一代產品。
比如,你是一家汽車廠商,汽車用的什么架構,什么平臺,平臺里的每一個部件是什么,供應商下一代可能提供什么原材料,盡可能收集這些公開信息。
之后,針對以上信息進行分析,預判對手的下一代產品大概是什么樣的。繼而從自身平臺能力出發,使用業內核心技術和原材料自研下一代,和對手正面交鋒。
三、競爭雷達圖
競爭雷達圖是從客戶角度,檢視細分項目的競爭性,它使用客戶需求框架,通過評價自身產品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,分析公司在細分市場的競爭地位。
雷達圖的維度各不相同,例如,我們可以通過常見的成本、質量、差異化、性能、其他維度等進行分析,直觀地體現產品競爭力。
許多企業在通過對雷達圖的實踐中,一致認為,這張蜘蛛網狀的雷達圖價值超過1000萬。
為什么這么說?
競爭雷達圖=公司戰略指引圖,它是尋找競爭突破口和突破路徑的儀表盤。
當這張雷達圖擺在面前時,我們能夠非常清晰自己的問題,特別是企業的短板一目了然。
當我們被全面包圍時,怎么選擇突破點?原則和依據是什么?
我們以客戶為中心,以需求為導向,尋找市場最大的痛點,對手沒有滿足的地方,然后整合全組織各個模塊,力出一孔地朝這個方向猛攻。
比如之前華為手機想從照相功能突破,在產品端,研發找德國徠卡合作,軟件算法不斷優化,CPU也往照相方面靠攏,保證照相效果最佳;在營銷端,營銷團隊也是不留余力地宣傳照相優勢。最后,這款手機通過照相功能領先對手。
當一個維度突破后,我們一方面要守住優勢,另一方面還要找下一個突破點,直到在各個領域反包圍對手,實現商業成功。
商業競爭,就是要通過各種人、產品、服務和資本等要素競爭,從而獲得企業預定的目標。
在此過程中,充滿著不可控、隨機、混沌和無序,優秀的企業往往能夠在無序中尋找確定性。
而科學的競爭管理,是一家企業必須要重視的重點。
來源:喬諾之聲;作者:王成,喬諾戰略首席專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