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為的人才管理是眾多企業的學習對象,其中,“干部流動”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人才機制。
通過堅持不懈的干部流動,華為有大量的跨區域、跨業務、跨職能經驗的干部不斷涌現,人才隊伍輩出,干部自身綜合能力越來越強,并且支撐了公司持續快速增長。
而很多企業也在做“干部流動”,結果卻是“做不好、流不動”,最后,原有的業務也受到了影響。
華為的干部流動為什么可以做得好?有哪些邏輯可以借鑒?
回顧華為的歷史,我們或許可以有所啟發。
華為對干部流動的堅持
華為的干部流動,最早開始于1994年,當時任正非就提出“干部要流動”。直至今日,干部流動仍然是華為人才管理中的重要舉措。
1995年,在辦事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《解放思想,迎接96年市場大戰》中,任正非明確指出,“辦事處主任要到公司參加輪訓,用戶服務中心的干部也要加強輪訓……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也要實行輪換機制……”
同年12月,在1995年總結大會上,任正非在《目前我們的形勢和任務》的講話中同樣指出,“要實行干部的大輪換,在循環中培養,提高基層干部的水平……每年華為要保持5%的自然淘汰率與10%的合理流動率……”
1996年,在市場部內部競聘現場答辯會上的講話《勝負無定數,敢搏成七分》中,任正非再次強調了對干部流動的要求:“要加強干部流動,只有流動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管理能力。不流動,就吸收不了別人的優點;不鍛煉,就沒有綜合能力和管理能力……”
到了1998年,向中國電信調研團的匯報,以及在聯通總部與處以上干部座談會上的發言《華為的紅旗能打多久》任正非再次強調,“我們對中高級主管實行職務輪換政策。沒有周邊工作經驗的人,不能擔任部門主管。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人,不能擔任科以上干部……”
2017年1月13日,華為公開董事常委會決議《關于加強公司干部流動機制建設的決議》的全文內容,文件要求,華為經營層要形成自上而下的干部流動例行制度,構建持續有效的干部任期管理機制。
為什么要做干部流動
為什么華為會如此堅持干部流動?干部流動的目的是什么?
其實,從這些年任正非的講話中,我們便可以追溯出一二:防止部門的僵化、避免干部隊伍板結、培養干部能力、促進優秀思想在公司中的傳播等等。
我們將干部流動的目的進行分析和總結,可以得出干部流動的三大原因——
一、滿足業務與戰略需求,將能力構建在組織上
簡而言之,就是干部流動能為業務發展提供所需要的干部。
公司有發展業務和戰略的訴求,關鍵的核心、沖鋒在最前面的人便是干部,這時,公司需要的,就是過去證明過自己有能力的人。這些干部的能力和過往實戰的成功經驗,不僅可以推動業務和戰略的發展,也有利于促發管理創新,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。
更重要的一點是,干部流動有利于把能力真正建在組織上,而不是個人上。
有時,我們會在企業中看到這樣的現象,一個干部在一個固定組織中做的時間很久也很好,但是當他突然離開了這個組織,原本的組織就像突然失去大腦和中樞神經一樣,變得無序和無法運作,這就是典型的“能力在個人身上”。
而定期的干部流動,使得干部在不同的組織中工作、奉獻和成長,將他個人的思想、經驗和精神面貌帶入不同的組織,促進優秀思想以及成功經驗在不同組織間流通。就像任老板所說,一定要加強干部的大循環,只有在循環中才能提高,才能傳播。
干部流動的目的,就是使干部個人的能力,有機會帶入到不同組織中去,真正成為組織級的能力,使個例的成功得以有機會不斷再現。
二、組織活力的驅動器,始終激活干部
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,山頭林立、干部腐敗、隊伍板結等等,都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。而干部流動正是為了解決這些難題。
例如,某個干部在一個部門中干了很多年,部門中的下屬都是他個人的心腹,整個組織變成了干部個人的雇傭軍,只聽這個干部的而不是聽公司的。還有些干部,管理團隊的方式比較粗暴,雖然將自己的下屬管得服服帖帖,但是喪失了戰斗力,這與公司的意愿必然是相違背的。
干部長期在一個領導崗位上,不僅容易出現山頭,亦會有腐敗的滋生。
明朝著名的胡惟庸案便是典型的案例,雖說這背后有朱元璋為了廢除宰相制度的推波助瀾,但長期的身居高位,卻真實地給了胡惟庸結黨營私、以權謀利的條件。
干部流動就是為了打破這一局面,防止腐敗和一手遮天,將業務問題提前暴露出來,以防釀成大禍。
一個干部若在一個崗位上做的時間過長,還容易思維固化,產生用“延長線思維”工作的情況,從而喪失奮斗的動力和創新的能力。沿用過去固有的思維,應對當下全新的局勢,雖然工作能及格,但是對更高的目標往往很難突破。
干部流動,則可以使干部在新崗位上面臨全新的壓力和挑戰,從而煥發新的驅動力。
三、驅動干部的發展
公司有發展綜合管理者和商業領袖的需求,這要求干部具備不同的工作背景和管理經驗,對多領域工作都有涉獵,而干部流動恰好可以實現這一訴求。
一個干部在自己的領域里一直往上走,屬于是“煙囪式”的發展,這是很多公司干部發展的現狀。華為干部的“之字形”發展道路與此完全不同。
比如:研發出身的干部會去到市場、供應鏈、采購等部門,經過多個業務領域的歷練,對業務內容以及端到端流程的理解更加深刻。這種“之字形”模式可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、有視野的、意志堅強的管理干部。
一個干部,只有在不同的組織或者不同的業務背景下,接觸不一樣的新環境,學習不同的新技能,成長出多樣化的能力,變得更加羽翼豐滿、驍勇善戰,才能更好地擔起公司商業領袖的重擔。
同時,干部流動也有利于合適的人配置到合適的崗位上,實現有效的人崗匹配,選拔合適優秀的人才上戰場。
干部流動三大難:不愿、不敢、不能
干部流動雖然有諸多好處,但并非公司“一聲令下”就能輕而易舉開展起來。企業在進行干部流動機制設計時,需要考慮的因素和維度有很多,想要做好干部流動大有學問。
事實上,企業在推行干部流動的時候容易遇到阻礙,最常見的便是干部本身抵觸流動。簡單來說,干部抵觸流動的原因,可以歸結為三大點:不愿、不敢、不能。
為什么“不愿”流動?
是因為流動會讓他失去部分利益,失去現有的地位和待遇,這樣他們容易失去安全感,而本能地去抵觸這件事情。
為什么“不敢”流動?
流動易崗之后一切從頭開始,萬一失敗了怎么辦?失敗了是不是會被懲罰、被干掉?會不會失去現在所擁有的一切?這些顧慮容易使干部們產生恐懼。
為什么“不能”流動?
這個“能”是指能力,干部流動的基本前提是,他已經具備了新崗位新環境的基本能力。如果缺乏相應能力,那么流動過去也只能當炮灰“犧牲”,這同樣加重了干部對流動的“逆反”心理。
企業要想推行一項制度,就要做到 “趨利避害”,干部流動也是如此。用利好條件吸引干部接納并執行流動,合理利用“趨利”的人性本能,來作為推動干部流動的潤滑劑。
干部流動機制設計的關鍵點
一、加強公司對干部流動的宣傳
最重要的是公司要明確導向——導向艱苦、導向奮斗,讓類似于“流動最光榮”的思想深入人心。
對流動到艱苦地區或者是“鹽堿地”的干部,我們要給予宣傳表揚、給予補貼、提高職級、提高待遇等,并配以相應的培訓賦能機制,通過有形和無形的獎勵來緩解干部的顧慮、牽引干部流動。
企業想要清掃干部流動中的阻礙,關鍵就是要明確導向、“拿捏”人性。
二、將干部流動與干部的資格管理相結合
干部流動不是獨立存在的,企業需要通過與干部資質管理相結合,來驅動干部流動。干部想要晉升到某一更高層級,或者是想要競聘某一管理崗位,就必須要擁有多重背景和流動經驗。
比如,華為的“國家總經理”崗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。一個干部想要當上國家總經理崗位,就必須要有一線作戰經驗、海外工作經驗等,這就要求干部在成長過程中流動到一線、流動到海外。
三、合理設計干部流動路徑
干部流動不是為了流動而流動,對流動的路徑要結合公司的戰略和訴求去設計。
例如,公司的戰略發展需要有能力、有經驗的一線作戰管理者,然而一線干部短缺,那就需要在干部流動設計時導向一線,將機關干部流動到一線去發展、一線不同區域的干部互相流動,通過有針對性的流動,來培養和發展擁有豐富一線作戰經驗的將領。
總而言之,干部流動不是亂流動,企業一定要明確流動的訴求,然后再基于訴求進行流動路徑設計。
干部流動是干部管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。對企業而言,干部流動是避免山頭和板結、激活組織的有力手段,同時也是培養“多邊形”人才、“斜桿”人才的重要方式;對干部自身而言,亦是開闊眼界、加速成長、實現抱負的有效途徑。真正助力實現公司與干部自身的雙贏。
來源:喬諾之聲;作者:王譯婉,喬諾戰略到執行產品線
【相關文章】
·為什么華為堅持10%干部末位淘汰?
·華為干部管理體系的發展歷程
·華為干部管理的七個里程碑
·華為的干部隊伍為什么這么牛?
·現有干部的能力和崗位要求不匹配怎么辦?
·解析干部管理的三大問題
·企業最大的腐敗是干部的惰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