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幾年,在疫情帶來的公共交通壓力,和“雙碳”的長期目標下,中國市場的“全面電車化”得以快速推進,新能源汽車賽道充滿高增長的空間。
數據顯示,2015—2021年,中國已連續七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,銷量占全球比重超50%。
作為代表性企業的比亞迪,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2676.88億,同比增長84.37%,凈利潤93.11億元,同比增長281.13%;截止至10月,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超135萬輛,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一騎絕塵,占比超30%。
但同時,無論是新興品牌,還是傳統車企轉型新能源,如何解決用戶端訴求,依舊是擺在各大車企面前的難題。
新能源汽車面臨的痛點
·成本飛漲
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激增,伴隨而來的是動力電池需求的暴增,甚至一度供不應求。
壓力下,車企的策略之一便是對旗下的新能源汽車漲價。
目前,無論是“蔚小理”等新造車企業,還是廣汽等傳統車企,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仍處于高投入階段,動力電池成本上升,不漲價基本就意味著虧本。
除動力電池外,其他相關關鍵材料的價格浮動,也給車企帶來巨大壓力。
·充電難,充電樁設施不完善
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和市場占有率在快速提升,但困擾新能源汽車的“充電難”、“里程焦慮”等問題,似乎依舊沒有解決。
澎湃新聞曾報道,“幾名男子為搶充電樁大打出手,一人緊緊抱著充電槍不放”、“在高速途中的司機,因擔心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撐不住,不敢開空調,坐在路邊乘涼”……之所以會發生這些現象,主要原因就是充電樁資源有限,無法快速解決續航的問題。
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表示:“截至今年8月底,車樁比為2.5:1,遠未達到1:1!彪S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,現階段的充電樁布局,不足以支撐其市場的規;l展。部分高峰遠行時間,經常出現“車多樁少”的場景,充電樁的數量缺口仍然比較明顯。
·新能源補貼退坡,或影響用戶購車量
2022年,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退坡5400元,比去年低了30%。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也將于2022年12月31日終止,之后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。
對大部分仍未實現盈利的新造車企業來說,減少的補貼只能通過提高終端價格轉移給客戶。
由于新能源汽車比傳統燃油車成本更高,免除前者的購置稅一直是推廣新能源的重要措施,不少用戶也是因此選擇新能源汽車產品。
中汽協預測,在補貼持續退坡后,用戶的購車成本增加,對價格敏感的用戶,一定程度上會重新判斷是否有購買的必要。
車企龍頭比亞迪:深度布局領域
基于以上痛點,為了避免市場份額流失,新能源汽車不得不面臨——
在價格層面,需要降本應對政策的改變,使產品售價有足夠的競爭力;
在社會層面,需要增加/升級充電基礎設施來減緩“充電難”的焦慮;
而在自身產品層面,則需要續航更久的電池,徹底解決續航問題。
對此,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龍頭,早已深度布局,加大上下游的投資。
·電池方面
2020年3月,比亞迪向外界正式公布了其研發的刀片電池,宣稱“刀片電池兼具長壽命、長續航,重新定義了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標準,引領了全球動力電池安全新高度!
在此之前,比亞迪經歷了鎳鎘電池—鋰離子電池—動力電池的業務轉型。作為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,主要客戶包括三星、華為等手機領導廠商。
而公司也自研了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等主流動力電池技術。公司動力電池業務與汽車業務協同發展,動力電池市場份額位居國內第二。
除整車外,比亞迪已經進一步入局動力電池市場,搶占份額,通過刀片電池增加收入,同時降低自產汽車的成本。
·充電樁方面
年初,比亞迪就正式宣布與殼牌合作充電樁,共同推進能源轉型,攜手提升用戶的充電體驗。
比亞迪不必找尋地方建立充電樁,直接依托殼牌加油站;而殼牌也不需要自己投入大量現金流,只等著比亞迪出資、出技術建設,坐享其成。比亞迪與殼牌油站實現完美互補。
并且比亞迪與殼牌同步表示,將會為比亞迪的個人與商業客戶提供專屬的會員服務,其中包括商用客戶開發車隊解決方案以及專屬充電服務。
據悉,殼牌與比亞迪已經在計劃共同成立合資公司,在深圳進行試點,發展電動汽車充電網絡,未來鋪開到全國各地。
在比亞迪不斷完善產業鏈,加深上下游投資創新的背后,其實是對其自身能產生利潤區的戰略控制點,有著很深的理解。
戰略控制點:企業的護城河
戰略控制點,是企業的護城河,是能支撐價值定位和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。
戰略規劃的重要目標,就是讓企業識別并建立自己的護城河,保持企業的盈利能力,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。
斯萊沃斯在《發現利潤區》一書中,把戰略控制點分為無、低、中、高四層維度(每個維度的不同戰略控制點最高指數為10個)。
從分級中,我們可以看到:
低級的做產品,實現成本領先優勢;
中級的做品牌,做專利,實現技術領先優勢;
而高級的做價值鏈,做行業標準,實現行業的領導地位;
而想要在高級中再突破,則需領先對手10年的先進管理,并獨占資源(唯一牌照、唯一專利、唯一資源)。
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,只有市場份額的老大,才能獲取最大的利潤空間。
戰略控制點可以——
讓業務設計的盈利具有可持續性;
保護利潤來源,避免受強大的客戶和競爭者模仿的影響;
減少產業政策或貿易政策的打壓影響。
以比亞迪為例:
·讓業務設計的盈利具有可持續性
可能很多人都忘了,曾經的比亞迪是憑借制造電池起家的。而除了電池業務之外,比亞迪還從事汽車業務、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、云軌云巴業務。
憑借技術領域扎實的基底,比亞迪2008年就推出了新能源汽車,并迅速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。目前,比亞迪的產品覆蓋燃油乘用車、新能源乘用車、新能源客車和新能源貨車,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產品覆蓋最全面的廠商之一。
電池領域的持續精進和迭代,讓比亞迪成為國內頭部企業、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廠商、動力電池市場份額位居國內第二。
云軌云巴業務,則開創性打造新城市公共交通解決方案,用于配合新能源汽車,實現對城市公共交通的立體化覆蓋。
各業務的協同有效發展,讓企業的盈利具有多元性、可持續性。
·保護利潤來源,避免受到客戶與競爭者的影響
比亞迪是全球唯一一個,擁有新能源汽車幾乎全部核心技術的企業。并且,比亞迪能夠自主完成從造電池到造車的全過程,堪稱是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完整的企業。
從光伏到儲能;從汽車到云軌、云巴;從商用車到乘用車;從純電動汽車到插電混動汽車;產品系列從DM(插電式混動汽車)演化為DMI和DMP(兩個系列均為超級混動技術產品,存在動力、油耗、續航等區別);從新能源汽車到智能網聯......
“說過后,不久就能實現量產”的可怕生產力,和其在市場營銷方面的低調,形成了鮮明的對比,似乎有種“高手不說話”的感覺。
為了保護利潤來源,避免受到強勢客戶“卡脖子”,或競爭者的影響,比亞迪對動力電池的研發一刻也沒有停過。
在刀片電池對自身產品的成功后,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與產能空缺,比亞迪決心入局動力電池賽道,進一步提升自身戰略控制力。
在“汽車之家”發布的一條視頻中,號稱對動力電池安全性能最苛刻的“針刺試驗”,分別對三元鋰電池、磷酸鐵鋰電池以及比亞迪刀片電池進行了測試,充分展示了刀片電池的安全能力。該視頻在網上引起極大關注,給同行帶來的壓力,可見一斑。
全方位研發與儲備新能源產業核心技術,不斷拓展產業鏈、市場布局,大大提升了比亞迪的戰略控制力,確保在未來的路線之爭中始終占領先機,牢牢占據市場份額。
·堅持研發與創新,減少受到政策的影響
盡管面對宏觀經濟下行、疫情散發、新能源汽車政策利好滑坡等諸多不利因素,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業務仍持續增長。
今年上半年,在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314.9%的背景下,DM插混車型累計銷售約31.5萬輛,同比增長454.22%;比亞迪“漢”家族累計銷量超25萬輛,成為首款達成“均價、銷量雙25萬+”的中國品牌車型。
驚人的成績背后,是27年持續不斷地創新,驅使比亞迪形成了汽車、軌道交通、新能源和電子四大產業的全產業鏈生態閉環,成為一家提供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的500強企業。
值得一提的是,比亞迪還將繼續加大全產業鏈研發投入,前三季度研發費用超100億元,同比增長36.03%。截至目前,比亞迪全球累計申請專利達3.7萬項、授權專利2.5萬項。
研發上的持續發力,和完善的集團產品矩陣,使比亞迪的戰略控制點處于高位,業務遍地開花,具備了穿越周期的強大能力。
只有打造戰略控制點,不斷提升企業的戰略控制力,才有可能在行業里具備長期競爭力。
沒有戰略控制點,或者只是“低、中”級別的企業,戰略往往無法落地,在新一輪的危機和行業周期下,會面臨跟不上隊的窘境。
來源/ 喬諾咨詢;撰文/ Criss;編輯/ Jeff,Criss